“自造宅”先锋范本,北京设计师情侣的99㎡小别墅-当前观点
一层空间主要为工作室区域,中间的桦木板桌子由史英杰设计,白色圆形纸质吊灯来自野口勇。黑色Concorde椅子由Torstein Flatøy于1980s设计。
“我们特别喜欢屋子装好后的完成感。”这样的理念之下,“屋已”很自然的成为了史英杰和李柯锦创立工作室的名字。2022年初他们在北皋文创园遇到了一个联排独栋的方盒子,非传统式的住宅结构预示着实验性的改造可能。
【资料图】
两层独栋的自造宅不仅有院子,还可以一层办公,二层居住,相对独立的环境让他们在北京有了不同以往的生活体验。
史英杰在设计初期构思阶段手绘的插画
滑动查看空间轴测图。
自造宅传递了他们对空间的理解,对生活方式的关注。每当有客户参观时,史英杰就会一边展示材料板,一边讲解工艺。然后带着客户去二层的生活空间,看一看设计师眼中的理想状态。多年的项目积累,也让他们看到了人的居住需求随着时代、年龄的改变。尤其是疫情之后,传统的空间格局被压缩,而回归自我爱好与精神的空间被无限放大。
白色外立面和半矮墙体围合出独立的院落空间,大面积的留白处理,为这处难得的户外空间赋予了更多未来使用的可能性。当园区入住率不断增多后,他们希望把这里改造成露天咖啡馆,增加空间的流动性和社交属性。
步入院子,透过黑框玻璃门便可以看到一楼工作室全貌。
踏着黑色砾石铺就的地面,便来到一层的工作室。透过黑框勾勒的门扇,整个空间一目了然。颇具侘寂风的空间氛围,米白色和原木色的主调之下,点缀着黑白的家具、配饰、绿植。一层采用回形动线串联起工作区、阅读区和烹饪区。
一楼工作室由中间的桦木板长桌展开,这里既是他们与客户沟通项目、交谈设计、制作模型也同时也是餐桌。转角和桌子旁边的桦木板花盆均由二人共同设计和制作。
桌子旁的乳白色玻璃钢椅子来自kar studio
一面5.7米的长桌和三层书架构成了主要的设计工作区,书架上充斥着丰富的设计类书籍以及材料样板 ,同事们常常在这讨论方案和选材。
在空间随处可以看到史英杰创作的绘画作品,构成了空间装饰中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设计工作外,史英杰很喜欢看画册。居于中间的大工作台上摆满了各式画册,有时候他们也会在这里画设计图纸、做模型、用餐。开放、灵活、多元的台面功能,拓展了空间的各种可能,也成为史英杰最喜欢待的地方。另一侧的烹饪区也兼作储物空间,由于只做冷餐和简单的烹饪,台面可以保持清爽的视觉状态。
另一侧是烹饪区,下方的柜子也兼作储物空间。
极简的生活方式从工作区一直延伸至生活区。为了充分区分工作与生活的空间,他们把原本内置的楼梯移到户外,变成建筑立面的结构。每一次回到私密的起居生活时,都会经过一段户外走廊,雨水风霜、枝头落叶,随时感知着四季的自然变化,接受着空间的不完美和老化的过程。让工作与生活保持着连接的同时也拥有独立的空间。
院子右侧种植着蓝花楹和珊瑚树 ,旁边的白色楼梯通向二楼,作为工作与生活的联通处。
二层拥有更好的天然采光,无主灯的设计让生活的氛围随着自然光的变化自由演绎。L型隔断划分出相对独立安静的卧室空间。和一层相对的两侧墙面都设置为储物空间,这种看似分散式的收纳是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惯而精心设计的。定期断舍离,保持纯粹的生活状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
步入二层空间,入门左侧的帘子后面便是绘画区。椅子为意大利设计师和建筑师Giotto Stoppinoy于1970年设计的Cobra椅。
史英杰和李柯锦都毕业于央美家居设计专业,纯艺术的求学背景赋予他们设计时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路。在学习了各种方法和流派后,他们发现了设计和艺术之间微妙的关联。家具和空间的差别主要在尺度。家具只是一个人的微空间,一个中型的室内空间是把各种家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展览空间又需要考量更大尺度的艺术效果。
这些范畴的设计训练都是他们在过去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积攒下来的经验。他们擅长在空间中运用艺术化的手法,把绘画的立体感和音乐的节奏性都融入进三维时空。
使用帘子的软隔断方式,隐藏收纳空间,让空间可以快速切换到不同的形态。
敞开后的流动空间有了更多的横向结构,史英杰从立体画派的视角出发,用造型和色彩打破横向的视觉惯性,赋予三维空间以二维感的绘画结构,形成独特的空间绘画语言。黑白相间的几何形态被频繁运用在各个角落,从挂画、花器到家具、地毯。Golem高背椅的优雅曲线和桦木海洋板的桌面形成了一组横纵交错的美感。
二层空间采用了天际线钢带灯,光影打向天花,使晚上营造出柔和的光线。黑色玻璃钢边几来自kar studio;靠门一侧的中古Golem黑色高背椅由Magistretti Vico于1960年代设计。
一层入口处有一个无法拆除的中心结构柱,史英杰以此延伸出一个略高的台面,和大工作台形成功能的区隔,同时也有一种高低错落的视觉层次。拉丝不锈钢质感与原木色柜架构成了材质搭配的基调,既自然温厚又略带冷静的摩登质感。从入口处望去,俨然一座耸立的空间装置,凝聚着视觉冲击力和空间聚合感。
史英杰用手绘漫画的方式记录下他们设计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二层的衣帽间没有采用传统的全屋定制柜体,而是用由地至顶、由左及右的米白色软织帘子作为软隔断,在视觉比例上实现了横向和纵向的拉伸对比,里面则用搁架和挂杆实现最大化的分类储物。需要联通使用功能和活动空间时就打开帘子,史英杰常常在这里进行绘画创作,屋里所有的装饰画都是他结合空间的特点亲手绘制的。设计工作总是辛苦,而绘画是一种自我释放的精神陶冶。
二层空间主要是二人的生活起居室,分别为卧室、画室、休息室和卫生间构成,在色调上选择了大面积的米白色系和黑色搭配。
拉开卧室一侧的帘子,背后则是由金属货架构成的衣服收纳区域。
二楼靠近室外的一侧
史英杰来自佛山,他从小就对材料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装饰即罪恶。”不刷漆的木头呈现出最动人的本来样子,水泥在施工过程中带着很强的粗旷质感,还有拉丝不锈钢光滑而锋利的感觉,这些材料的搭配很容易形成空间的视觉刺激,这也是他们对空间的独特理解:玩出跳脱感,赋予空间视觉分割和精神力量。
主卧床头桌和床板均由二人用桦木板共同设计,床头桌绘制的黑色线条图案与空间中的花盆图案相互呼应。
所谓自造宅,不仅是为了记录建造的回忆,更是设计师对日常材料的重构与探索。二层的推拉门表面用中国传统的手工纸进行装潢,渗透出东方特有的纸文化韵味,在形式上还极富西方蒙德里安式的构成主义色彩。这种特殊的麻纸是他从一位手工纸收藏家那里淘来的,原本用于古建的修缮,仅剩下的这些都被他买回来。
开放的空间状态也给了他们很多变换家具位置的选择,随着不同的需求和时间,这个家也在不断的变化。
两种颜色和透明度的麻纸分割成大小不同的矩形,用一种特调的胶水固定在玻璃门上。两块纸的边缘相互叠压,形成深浅不一又韵律感十足的色块拼贴。白天就像一面发光的屏风,为室内提供充足的光源,夜晚则保有一定的私密性。
李柯锦喜欢做模型,一层的书架就是她与工匠一起讨论、动手搭起来的,原始的榫卯结构和不同规格的板材拼插组合,忙碌一天之后是满满的成就感。装修遗留下的材料,都是建造过程中的物理记忆。他们把具象的材料转化成抽象的艺术装置,桦木板变成了花架、置物架、屏风,最后用深色木皮和艺术漆涂装。
一侧书架由李柯锦与工匠一起讨论,动手搭起来,采用了原始的榫卯结构;上面摆放着书籍、材料和模型。
左图的一楼错层花架和右图的二层独立花架、屏风均为二人创作的家居装置。
和工业生产相比,手工的痕迹会显得并不完美,但它们具有一种独特的情感寄托,从而发现不完美之美。他们希望以家居的概念去做品牌和设计,基于材料的研发和定制,更全面的认知这个领域,引导用户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材料。这次改造就是一次去设计、去市场化的实验性探索。
你最喜欢这个空间的哪些设计呢?保持高效率的居家办公你觉得最重要是什么?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哦。
摄影|李松鼠、方立明 文 | 林楠
新媒体编辑 | Tian 助理 | 薛晗
部分图片来自|屋已设计工作室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